Search

地海六部曲套書 經典收藏書盒紀念版

推薦導讀(跳摘自博客來書籍頁面)
  • Share this:

地海六部曲套書 經典收藏書盒紀念版

推薦導讀(跳摘自博客來書籍頁面)

如何知曉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?
文╱ 吳明益(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)

  娥蘇拉‧勒瑰恩在世界文壇的地位不只建立在通俗小說上,也立足於「詩學修辭傳統」,以及她無與倫比的「幻奇修辭」與「跨文化的想像」中。那個獨特、專屬於勒瑰恩的文本第二自然,既立足於科幻陸地,也根植於奇幻之海。

  與那個太空航行、烏托邦社會、星際戰爭的世界不同,從1968年起的「地海系列」,則是一個由法師、術士、龍與神的子民共存的奇幻世界。從《地海巫師》(A Wizard of Earthsea, 1968)開始,直到2001年出版的《地海奇風》(The Other Wind)與《地海故事集》(Tales from Earthsea),創作時間長達三十餘年,地海群島典故繁多,傳說千絲萬縷卻齊整細膩,沒有一條線索未收拾妥切。與「伊庫盟」系列不同的是,這裡的人物彼此相倚,互為情人、師徒、仇敵……,它雖然「奇幻」,卻不是在遠方的星際間穿梭,而是伸手觸摸可得似的。法師們似乎就在我們生活的某處,開啟一道沒有人知道的暗門進入的時空裡,而不是幾千光年以外。

  在這一系列故事裡,我們看到「雀鷹」格得如何面對「黑影」成長為法師、「被食者阿兒哈」如何以勇氣讓自己自由而恢復為「恬娜」;我們目睹了英拉德王子「亞刃」追隨格得去尋覓世界失序的秘密,和龍族族女「瑟魯」一同渡過逐步了解自己身世的時光,並且親見術士「赤楊」與格得等人聯手修補遠祖犯下的錯誤……。地海故事就像一部奇幻史書,裡頭每一個人的來歷如此清楚徵信,且都不是天生的異能英雄,而是靠著修煉與人生經驗換取成長。

  在勒瑰恩的巫師術士的奇幻世界裡,施法者必須知道施法對象的「真名」。但這些事物本然「賦名」卻與讀者所處的世界並無差異……或許勒瑰恩的意思是,在我們現今所知的「名字」背後,萬物另有其存在的真意。

  而法術雖然能造風、求雨、召喚雲霧,卻沒辦法造出讓人吃得飽的東西,因為真正承載萬物的是生物循環,是無機體、有機體共構的生態系,不是幻術。在《地海巫師》裡,學藝的格得曾問專門教導技藝的「手師傅」,要如何把從石頭變出的鑽石維持住?老師傅回答他說:「它是柔克島製造出來的一小顆石頭,也是一小撮可以讓人類在上頭生活的乾泥土。但它就是它自身,是天地的一部分。藉由幻術的變換,你可以使『拓』(石頭的真名)看起來像鑽石、或是花、蒼蠅、眼睛、火焰」,但這都只是「形似」而已,物的本質並未被改變。另一位「變換師傅」雖然擁有將物變換為另一物的能力,這法門卻不能隨意使用,因為「即使只是一樣物品、一顆小卵石、一粒小砂子,也千萬不要變換。宇宙是平衡的,處在『一體至衡』的狀態。一塊石頭本身就是好的東西。」這裡頭不僅有微言大義,也充滿了深層生態學與生態中心論述的精神。

  而在地海世界裡,施用法術還得依靠知識與語言文字。知識存在於書本(別忘了格得就靠書本而知曉龍的真名),也會隨著經驗、教導與外在現實而改變,法師一生都在找尋事物真正的名字。一片海不只是一片海,它是無數魚族、海岸、海潮、礁石、聲響……的名字所組構成的。唯有通曉這些事物的所有真名,才能領略世界是如何從太古演變至今,而法術也才有施展的可能性。

  所以,「欲成為海洋大師,必知曉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。」從太古留下的書籍與繁衍不息的生態世界,即是地海傳說裡的大法師們的「圖書館」與見習處。

  勒瑰恩的小說世界,既強調生命對世界的知識理解,也不斷思辨存在的意義,她所展示的是一個連「烏托邦」也充滿歧義的世界。(《一無所有》一書的副標題正是「一個歧義的烏托邦」An Ambiguous Utopia)閱讀勒瑰恩如同被「變換師父」施咒變成蒼鷹、水族、龍、異星人或遺世者,思想貧弱的作家雖然也可以寫出這般天馬行空的想像,但那些想像卻無法打動歷經世事的讀者。
  
  但勒瑰恩的文字不同,它好像永遠比你要蒼老、世故、天真,而且洞悉人世,那是太古而來的音響,存有知曉海裡的每一滴水不可能被一一喚出真名的智慧。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41364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日常看書,記錄身邊跟書有關的一切。 #日常書評:書評,偶爾影評/劇評 #日常書訊:新書書訊分享 #日常書摘:書摘 #日常書物:書的企劃宣傳、設計、周邊 #日常講座/展覽/表演:隨筆紀錄
View all posts